政策法规

为教育强省建设筑牢人才基础

发布时间: 2024-02-27  ————点击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以更高视角、更大格局统筹谋划教育、科技与人才工作,凸显了教育事业、科技事业、人才培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教育强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都处于国家战略中心位置,二者具有高度的内生一致性。陕西是科教大省、人才高地,建设教育强省应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石,以打造多元人才结构为重点,以构建全民教育体系为突破,层层推进形成陕西多元人才链为教育链赋能的圈层结构,通过人才强支撑教育强、引领陕西强,让更多“千里马”集聚到陕西教育强省建设事业中。

一、强教强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强国先强教,强教先强师。教育强省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师必先铸魂,要将教育家精神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动能,作为各级各类教师培养培训的第一课,引导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使命,用教育家精神扣好教师职业发展路上的“第一颗扣子”。要用好陕西红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全省教育家精神传承和宣教活动,推动教师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让教育家精神在三秦大地开花结果。要以教育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推动全省不同应用、不同平台的教育数据融合互通,通过海量教育数据为教师发展精准深度画像,记录教师成长发展数字轨迹,努力形成全省教师发展“一师一档”、学校教师管理“一校一档”。要多层次开展教师数字化能力培训工作,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以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带来的诸多挑战,进一步适应教育数字化时代催生的新型教育场景和教育形式,鼓励教师能够积极运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产品和服务创设多元教学方式,探索开展交互性、合作性更强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赢得主动。要以教师法修订为契机深化教师综合评价改革,优化结果评价,构建基于大数据驱动的分层次、分阶段的教师评价体系,增加分类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关键指标评价等项目,推进教师评价方式的人性化、多元化,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充分激发教师发展内生动力。

二、协同育人,打造多元人才结构

让人才为陕西教育强省建设赋能,就是把最合适的人才配置在最需要的教育岗位上,充分发挥人才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要将泛化的人才队伍建设转变为聚焦不同教育岗位的多元立体人才工作结构建设,下大力气让更多人才投身党的教育事业,延揽更多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投身陕西教育事业。要激发人才活力,发挥好人才评价的导向作用,避免千篇一律套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的现象,区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人才特点,既制定人才评价的通用标准,又量身定制行业标准以及特殊标准,使人才能够在教育领域人尽其才、各尽其用。要打破校园壁垒,畅通优秀人才的职业转换渠道,探索建立高校教师—专家研究员—企业研发人员的职业转换通道和相互流动的新机制,将最新前沿科技成果与实践经验带回校园,反哺教育发展。要搭建人才平台,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集中力量建设承载一流人才的载体平台,办好一批代表国家一流水平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一批科创型领军企业和高潜力创新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孵化器、产业园,努力培育一批一流基础研究、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综合体。同时,发挥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人才蓄水池和储备库的独特优势,政府搭台汇聚不同类别、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破题解题,逐步形成一支对科技创新具有贡献度、支撑度和引领力的人才大军。要进一步营造陕西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氛围,让广大人才心无旁骛地集智攻关、潜心研究。要坚持用西迁精神砥砺品格,常态化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激励引导广大人才深怀爱国之心、勇担时代使命,自觉投身到祖国西部教育事业中。要探索人才立法,以法治方式将成熟的人才政策,可推广、可复制的工作经验固化下来,营造陕西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强化人才交流,探索建立跨区域人才交流机制,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造线上线下同步的东西部人才资源共享池,促进人才双向流动,以人才交流带动东西部教育资源共享使用、教育要素均衡发展,写好陕西教育、人才一体化的“大文章”。

三、多方发力,构建全民教育体系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力。要构建全民教育体系,着力提升全省人口整体素质水平,以人口素质提升支撑教育强省建设。政府要发挥“指挥棒”作用,优化全省教育体系,打破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的壁垒,加强各种教育类型之间的连接与联系;开展全省终身教育的监测评估,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相关指标也纳入教育督导、教育评估范围;联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鼓励探索深化全民终身学习活动的创新举措,推动形成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全民终身学习机制。学校发挥“主力军”作用,推动教育优质资源的校内外共享,以职普融通为契机,提高职业教育学校的开放程度,围绕民生领域,依托职业教育学校打造一批托育、养老、家政等教育培训基地;以产教融合为重点,通过高校与企业围绕重点产业的专业共建,畅通学习成果与工作成果的互认转化渠道,实现工学互促。要加快高校教育资源数字化转型,健全数据分析系统,向社会公众精准配送高校优质慕课课程资源,并强化建设与数字教育资源相匹配的体系,搭建不同类型的在线课程应用场景,不断创设智能化、体验式的学习场景,满足各类人群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注重省情市情教育,开发一批具有陕西特色的科普类数字化课程。社会发挥“主阵地”作用,向人民群众提供全面、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能力,探索“高校—社区”合作模式,将高校优质师资力量下沉基层,定期为社区专兼职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创新社区学习模式,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社区学习形态,线上提供课程学习,线下依托社区周边经营性文化场所,提供配套特色体验项目和活动支持;推动社区教育品牌化发展,根据不同社区实际情况,围绕不同领域形成各具特色、内容互补、便捷高效的社区教育案例品牌。家庭发挥“第一线”作用,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强化“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家长注重提升个人学历水平与自身素质,做好言传身教,将热爱学习、热爱读书融入对孩子的日常家庭教育中;培育读书家风,养成读书传统,倡导“我和家人同读书”,在读书学习中促进亲子互动和共同成长,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张昊 祁占勇 陕西师范大学)


上一条:2024年度十大教育热点前瞻

下一条:教育的精神之光

关闭